2025秋季开学后的第一个双休日刚过新巧牛,高中双休落实情况并不乐观。
有不少学生和家长在网上发帖问:你们那真的双休了吗?为啥我这没有?
图源网络
毕竟,根据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年)》的总体部署,全国普通高中将在2025年9月1日全面实行周末双休制度。
图源网络
不过,虽然规定是这么规定的,但各地落地情况,还真的不一样。
展开剩余94%有来自吉林的学生反馈,到现在也没休。
图源网络
还有来自湖北的知情网友表示,校长直接给教育局交了70W罚款。双休?不存在的。
图源网络
各地不统一的双休让大家焦虑头疼,都想知道:双休到底能否坚持下去?会不会不了了之?
而在前两天周日晚上,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达了自己的看法:
“高中“双休”能否坚持下去,当前取决于省教育厅与地方政府依法治教的决心。
我国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,已经不容许高中再这么卷下去了。高中40%的抑郁检出率(有抑郁症状),青少年2%的抑郁症患病率(1000个学生中,就有20个),这已是家庭、社会难以承受之重。
高中“双休”不是看好不好看的问题,而是无论如何,都得推进。已经没有犹豫、观望的空间。”
图源网络
和我们之前多篇文章里提到的一样,双休终将成为常态,只是需要一个落地过程。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看看,新学期双休落地情况到底如何?为什么有的地方休了,有的不休?后续真的会全面双休吗?
1各地双休情况不一虽然国家层面已经统一规定了双休制度,但咱们国家实在太大,各个地方的教育资源、观念和升学压力都不一样,所以这项政策在各地的实施情况也各有不同。
NO.1
全面落地的地区
像是浙江、江苏、湖南、广东这些教育强省和经济发达地区,双休政策推进得最快,也最坚决。
它们不仅出台了本省的具体细则,还建立了监督和反馈渠道,让政策能够真正落地。
图源网络
就拿浙江省来说,可以说是“先锋队”了。省教育厅明确要求加强监管,对违规补课行为“严肃处理”。
图源网络
现在,杭州、宁波、温州等地大多数高中都已经实现了高一、高二的双休,高三则安排在周六上午自愿返校自习,而且明令不允许讲新课或组织考试。
虽然还有少数学校通过让家长签“自愿留校”来打擦边球,但大方向已经非常明确。
图源网络
江苏省的南京、苏州、扬州、南通等城市也紧跟步伐。
高一高二周末基本静校,高三改为周六单休。有些地方甚至规定高三周六自习不能超过2.5小时,力度不小。
不过也有一些名校因为竞争压力新巧牛,还在用“周周清测试”这类名义在周末悄悄组织考试。
湖南省的长沙、株洲等地,包括湖南师大附中这样的标杆学校,都已经严格执行“高一高二双休、高三单休”,树立了不错的榜样。
图源网络
山东省也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推进,青岛、临沂等地的高中普遍实现高一高二双休,高三只开放周六上午的“自愿答疑”,严禁整班补课。
图源网络
NO.2
灵活过渡的地区
还有一些省份,并没有采取“一刀切”的方式,而是选择了更灵活、更缓步推进的策略。
这些地方往往由于生源多、内部差异大,所以在落实双休时,更像是在“摸石头过河”,不同城市甚至学校都有不一样的做法。
比如河南省,虽然政策写得明明白白:高一高二全面双休,高三周六可自愿自习,晚自习也严格限时。
但现实中,高考压力摆在那儿,“自愿”两个字在很多县中或重点高中渐渐变成了“半强制”。
图源网络
家长担心孩子落后,学校也要拼升学率,双方“默契”配合,让双休在实际执行中打了折扣,成了一种“表面双休、实际单休”的过渡状态。
再看河北省,省里设定的目标是在2025年前有60%的高中实现双休,没有强行一律执行。
像在石家庄、衡水这些竞争特别激烈的地方,很多学校还处于观望状态,有的只是把周六上课时间缩短一点,真正全面落地阻力不小。
图源网络
而安徽省的合肥、芜湖等地,则尝试了一种“大小周”的模式:第一周正常双休叫“大周”,第二周可能就只休周日半天或一天变成“小周”。
可以看出,虽然新学期已经开学了,但各地的双休情况还是各有不同,各地休各地的,甚至不休。
2为什么双休落地会有快有慢?国家政策已经非常明确,但为什么不同地区的落实情况还是不一样呢?
其实,这背后牵扯的是教育资源、家长观念和现实压力之间一场复杂的“拉锯战”。
而矛盾的关键,就是长期以来存在的教育资源不均衡。
NO.1
教育资源不一样,
执行起来自然有差距
双休政策想真正落地,前提是学校必须有能力在更短的上课时间里,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。
这就对师资水平、教学方法和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对于浙江、江苏、北京这些教育优势地区来说,它们本来就拥有强大的教师队伍、成熟的课程体系和教研能力。
双休对它们来说,反而是一次提升教学效率的好机会,它们有底气用“教学质量”来代替“学习时长”。
但反观很多中西部、东北或县城的学校,情况就完全不同了。
这些学校可能某些科目老师不够、培训机会少、教学设备也落后。
以往它们更多是靠“拼时间”——周末补课、反复做题,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、应对考试。
一旦全面双休,就好像突然抽掉了它们最依赖的“支柱”。
图源网络
某县中的校长说得特别实在:新巧牛
“我们也想让学生休息,但我们的学生多数靠老师一遍遍讲、一遍遍练。一旦双休,自觉的孩子可能没问题,但更多的孩子在家没人管、也没资源自学,差距只会越来越大。”
课外资源的差距,让问题更明显。
双休之后,学生的学习场景从学校延伸到了家庭和社会。
在教育发达地区,孩子周末可以去博物馆、科技馆,参加研学营,或者用优质网络课程学习。
但在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,这些资源几乎为零。
孩子回家后,可能面临无人陪伴、无处可去,甚至只能玩手机的困境。
图源网络
正因为这样,很多资源薄弱地区的学校和家长觉得,与其让孩子回家“放羊”,不如留在学校,至少还有人管、有氛围学。
这种现实的顾虑,让他们对双休政策犹豫不前。
所以说,教育资源的差距,让不同地区的学校根本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。不是它们不想改变,而是在现实面前“不能”也“不敢”轻易改变。
这也让我们看到,一个好政策的推行,不能只靠一纸文件,更离不开整个教育生态的支撑。
NO.2
高考压力与教育观差异,
让双休难以落地
就算是在教育资源差不多的地区,双休的推进速度也明显不同。
这背后其实是一场更深层博弈,尤其在那些被称为高考大省的河北、河南、安徽,以及像湖北黄冈、襄阳这样的“教育高地”,大家似乎都陷入一种停不下来的竞争节奏。
“多学一小时,多考一分,干掉千人。”
这句话不只是口号,更是很多人认同的生存逻辑。
对他们来说,学习时间几乎就等于高考成绩,双休反而像是一种“被夺走的机会”。
一位河北家长的话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:
“我们都知道孩子累,可别人都在拼,我们双休不就落后了吗?
高考看的是排名,不是分数本身。我们真的不敢冒险。”
大家都觉得累,但谁也不敢先停。
图源网络
双休还带来了另一个现实问题:它重新划分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教育责任。
以前孩子主要在学校学,回家多半是写作业和休息;现在周末完整地空出来了,家长能不能接得住?
不少家长坦言:既没能力辅导功课,也不知道该带孩子做什么有意义的事。
于是焦虑之下,出现了两种反应:一是“学校减负、家长增负”,家庭压力更大;二是干脆不管,结果孩子沉迷手机,他们反而更希望学校继续管起来。
图源网络
就像有位家长略带情绪地说:
“要么高考加分,要么给我们发补贴。”
这话听起来极端,却反映出很多家长的真实心声,和还没有准备好从“拼时间”和“靠学校”的传统中走出来。
所以说,双休没办法全国统一落地,是因为全国各地的情况本来就有很大差异,各个群体之间的观念也还没有完全统一。
3双休的未来:不只是让学生休息双休政策的意义,其实远不止是让同学们多休息休息。
它更深远的影响,是打破过去那种“只要学得久,就能学得好”的观念,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好的教育。
NO.1
效率提高了,课堂也变了
双休一来,最直接的变化,就是学校不得不提升教学效率——不能再靠“堆时间”了,而是要把每一堂课都变得更有价值。
比如,越来越多学校开始尝试“翻转课堂”、项目式学习(PBL)、小组合作等等。
老师不再一味讲课,更像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,课堂更多用来讨论、解决真问题。
技术也在帮大忙。
像杭州有些学校用上了AI学习平台,系统根据每个人的练习情况推送适合的题目和资源,相当于请了一位“AI助教”,帮老师更细致地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学习节奏。
还有一些学校把不同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上课。
比如把一个科创项目融入物理、化学知识,或用一场辩论赛串联语文、历史和政治,既省课时,又锻炼综合能力。
图源网络
当然,这条路并不容易。教学效率的提升,非常依赖老师自身的能力和学校的支持。
对于一些教育资源跟不上的地区,老师培训不够、教学工具落后,突然减少课时反而可能让孩子更跟不上。
所以,双休政策要想真正成功,一定要配套更多教师培训和支持机制,否则,反而可能拉大学校之间的差距。
我们最终希望的,是让学生和老师都跳出“没完没了刷题”的循环,让学习变得更主动、更贴近真实生活。
NO.2
改革评价方式,让双休真正可持续
如果说提升课堂效率是应对双休的“战术”,那么,改革评价体系、缩小资源差距,才是双休能否长远成功的“战略基础”。
如果高考仍然只看分数,如果学校之间、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依然明显,那么哪怕推出了双休政策,负担可能也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,甚至带来新的不公平。
图源网络
真正想让大家放下焦虑,关键是要改革教育评价方式。
比如现在很多省份推行的“3+1+2”新高考模式,不再简单分文理,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去选科。
这和双休鼓励发展个性、多元成长的初衷是一致的。
更重要的是,如果高考更多考查的是核心素养和能力,而不是死记硬背,那么机械刷题的作用自然就会下降。
另一个关键点是,“综合素质评价”能不能真正用在升学里。
如果孩子在双休日参加志愿活动、科研实践、艺术学习或者体育训练,这些经历也能成为升学中的“加分项”,那么家长和学校也许就会转向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。
推行双休容易,但要构建一个让孩子真正能自主成长、让家长真正放心的教育环境,却需要很长的时间。
它需要政策的耐心、学校的智慧、家庭的支持,更需要全社会走出“唯分数论”的惯性,让孩子能发现学习本身的乐趣,获得真正的成长。
这一天,终将到来,但我们由衷地希望:
能快一点,再快一点。
参考资料:
[1南京校园通信-9月1日起,全面实行双休!
[2]乐爸生活家-从9月1日起,高中全部实行双休,真的吗?……
[3]木木-摊牌了!原来浙江只有杭州是真双休,其他城市都不装了!
[4]老张侃一侃-高中双休:只有两类人反对新巧牛,但这两类人却很难被反驳
发布于:广东省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